非结石性胆囊炎可能由胆囊排空障碍、细菌感染、血管病变、寄生虫感染、化学刺激等原因引起。
1、胆囊排空障碍:
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或胆道Oddi括约肌痉挛会导致胆汁淤积。长期卧床、糖尿病神经病变、妊娠后期激素变化均可引起胆囊动力不足,淤积的胆汁刺激胆囊壁引发炎症。治疗需解除原发病因,必要时使用促胆囊收缩药物。
2、细菌感染:
肠道细菌逆行感染是常见病因,以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多见。可能与胃肠手术、胆肠吻合术后肠道菌群移位有关,表现为发热、右上腹压痛。需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体后选择敏感抗生素,严重者需经皮胆囊引流。
3、血管病变:
胆囊动脉栓塞或低灌注可导致缺血性胆囊炎,常见于心力衰竭、休克、动脉硬化患者。特征性表现为突发右上腹痛但无发热,CT可见胆囊壁增厚伴分层征。需改善血流灌注,必要时行胆囊切除术。
4、寄生虫感染:
华支睾吸虫或蛔虫侵入胆道系统可引发炎症反应,寄生虫尸体或虫卵可能堵塞胆囊管。疫区居民或生食鱼虾者易感,粪便检查可发现虫卵。治疗需联合驱虫药物与解痉止痛药物。
5、化学刺激:
长期全胃肠外营养导致胆汁成分改变,浓缩胆汁中的胆盐可直接损伤胆囊黏膜。胰腺炎时胰酶反流也可腐蚀胆囊壁。需尽早恢复肠内营养,必要时行胆囊造瘘减轻压力。
预防非结石性胆囊炎需保持规律饮食促进胆囊排空,避免高脂饮食减轻胆汁淤积风险。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以保护自主神经功能,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维持正常血流灌注。出现持续右上腹痛伴恶心呕吐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缺血性胆囊炎等急重症的诊治。术后患者可早期活动促进胃肠蠕动,降低细菌逆行感染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