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动脉穿刺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主要用于采血、动脉血压监测或介入治疗,操作时需严格遵循规范以避免并发症。主要注意事项包括穿刺部位选择、消毒程序、穿刺技巧、术后护理及并发症预防。
1、穿刺部位
肱动脉穿刺通常选择肘窝处的肱动脉,此处血管位置表浅且相对固定。操作前需通过触诊确认动脉搏动点,避免误穿邻近的静脉或神经。对于肥胖或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可使用超声引导提高穿刺成功率。
2、消毒程序
穿刺前需用碘伏或酒精进行严格皮肤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5厘米。操作者需佩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确保穿刺过程中无菌屏障完整。若需反复穿刺,每次均需重新消毒。
3、穿刺技巧
采用20-22G穿刺针,以30-45度角进针,见鲜红色血液喷出即表明进入动脉。穿刺成功后需固定针头,避免移位。对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应采用更小号穿刺针并延长压迫时间。
4、术后护理
拔针后需持续压迫穿刺点5-10分钟至无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者需延长至15分钟。术后24小时内避免穿刺侧肢体提重物,观察有无血肿、疼痛加剧或肢体远端缺血表现。
5、并发症预防
常见并发症包括局部血肿、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和神经损伤。预防措施包括定位血管、避免反复穿刺、术后充分压迫。出现持续性出血或肢体苍白、麻木需立即就医。
进行肱动脉穿刺后,患者保持穿刺肢体伸直2-4小时,避免弯曲肘关节。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或接触水,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淤青。若出现持续疼痛、肢体远端感觉异常或皮肤温度降低,提示可能发生血管并发症,需及时返院处理。日常可适当抬高肢体促进静脉回流,但动脉穿刺点不宜热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