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由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医源性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中医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血液传播
输入被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是主要传播途径,使用未经严格灭菌的注射器、纹身器械等也可能导致感染。病毒通过破损皮肤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能引发乏力、食欲减退、肝区隐痛等症状。临床常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片等抗病毒药物,配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进行保肝治疗。
2、母婴传播
HCV-RNA阳性的孕妇可能经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胎儿,新生儿感染后可能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等表现。建议孕期进行丙肝筛查,对高病毒载量孕妇可考虑在妊娠中晚期使用利巴韦林颗粒,分娩后婴儿需定期检测抗体。哺乳期母亲乳头皲裂出血时应暂停喂养。
3、性接触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可能通过黏膜细微损伤传播病毒,合并HIV感染会显著增加风险。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痛、皮肤干燥等肝外表现,需联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与达拉他韦片。性伴侣应同步检测,建议使用避孕套阻断传播链。
4、医源性感染
重复使用透析器、牙科器械消毒不等医疗操作可能造成传播,常伴随低热、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医疗机构需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感染者可选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片治疗。接受侵入性操作前应确认器械灭菌合格。
日常需避免共用剃须刀等个人物品,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饮食选择易消化的优质蛋白如鱼肉豆腐,限制高脂食物摄入。适度进行八段锦等柔缓运动,戒酒并控制体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腹水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肝硬化患者每6个月应进行肝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