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肉瘤是一种起源于胃部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属于胃癌中较为罕见的类型,早期可能表现为上腹隐痛、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呕血或黑便等症状。胃肉瘤的病理类型主要有平滑肌肉瘤、胃肠道间质瘤、恶性神经鞘瘤、脂肪肉瘤等,确诊需结合胃镜、病理活检及影像学检查。
1、上腹隐痛
胃肉瘤早期常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上腹部隐痛,疼痛可能位于剑突下或左上腹,与进食无明确关联。症状易被误认为胃炎或胃溃疡,但常规抑酸治果不佳。疼痛可能由肿瘤浸润胃壁或压迫周围神经引起,伴随胃黏膜屏障破坏。若疼痛逐渐加重或放射至背部,需警惕肿瘤进展。建议通过胃镜检查明确病灶性质,必要时行增强CT评估浸润范围。
2、消化不良
肿瘤生长可导致胃蠕动功能紊乱,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胃出口梗阻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含隔夜食物。部分患者因胃酸分泌异常出现反酸烧心,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且对症治疗无效时需排查肿瘤。胃肠钡餐造影可显示胃腔狭窄或充盈缺损,超声内镜有助于判断肿瘤浸润深度。
3、体重下降
短期内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超过原体重的10%需高度警惕。胃肉瘤消耗机体营养的同时可能影响食物消化吸收,部分患者因进食后不适主动减少摄食。肿瘤代谢产物还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加速肌肉分解。伴随贫血时可见面色苍白、乏力,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降低、白蛋白减少等营养不良指标异常。
4、呕血或黑便
肿瘤表面溃疡或侵犯血管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多为咖啡样物,黑便呈柏油样且有特殊腥臭味。大量出血时可能出现心悸、冷汗等休克表现,慢性失血则导致缺铁性贫血。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出血部位,血管造影可定位活动性出血点。出血期间需禁食并静脉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或介入栓塞治疗。
胃肉瘤患者应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硬食物,少食多餐减轻胃部负担。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胃镜和CT监测复发,接受营养支持改善体质。出现持续腹痛、呕血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不可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日常注意记录症状变化,配合医生完成放化疗等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