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患者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脊柱畸形、神经功能障碍和全身症状。脊柱结核多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属于继发性结核病,需及时就医进行抗结核治疗。
1、局部疼痛
脊柱结核早期常见持续性钝痛,疼痛部位与病变椎体对应,咳嗽或负重时加重。夜间痛明显是特征之一,可能伴随肌肉痉挛。疼痛初期易误诊为劳损,随着椎体破坏进展,疼痛程度逐渐加剧。患者常因疼痛采取强迫体位,需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镇痛药物缓解。
2、活动受限
病变节段脊柱活动度明显下降,患者转头、弯腰等动作受限。胸椎结核可出现束带感,腰椎结核表现为拾物试验阳性。活动受限与椎旁肌肉保护性痉挛、椎体结构破坏有关。临床检查可见病变节段棘突叩击痛,需通过CT或MRI明确骨质破坏范围。
3、脊柱畸形
晚期典型表现为后凸畸形(驼背),多见于胸椎结核。椎体塌陷导致角状后凸,严重者出现截瘫风险。儿童患者因椎体生长板受累,可能进展为短躯干畸形。X线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楔形变,必要时需手术矫正畸形。
4、神经功能障碍
病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时,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胸椎结核易并发截瘫,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感觉运动障碍。需紧急行椎管减压术,配合利福平胶囊、异烟肼片等抗结核药物治疗。
5、全身症状
约半数患者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儿童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和发育迟缓。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全身症状程度与病灶活动性相关,规范抗结核治疗后可逐渐缓解。
脊柱结核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使用硬板床避免脊柱负重。加强营养摄入,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供给。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监测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神经症状需立即就诊,必要时通过手术清除病灶并稳定脊柱。康复期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佩戴支具保护病变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