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指胃黏膜长期存在炎症但未发生萎缩性改变,同时伴有十二指肠内容物(含胆汁)反流入胃的病理状态。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主要特征为胃黏膜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浸润,但未出现腺体萎缩或肠化生。该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等因素有关,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嗳气等。诊断需结合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治疗需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枸橼酸铋钾颗粒等。
2、胆汁反流
胆汁反流指十二指肠内容物逆向流入胃内,其中胆汁酸和胰酶可破坏胃黏膜屏障。该现象常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胃大部切除术后解剖结构改变导致,典型表现为口苦、胆汁样呕吐、胸骨后烧灼感。胃镜检查可见胃内黄绿色胆汁潴留,24小时胃内pH监测可辅助诊断。治疗需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联合胆汁吸附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
3、病理机制
胆汁反流会加重胃黏膜炎症,胆汁酸可溶解胃黏膜表面黏液层,直接损伤上皮细胞,导致氢离子反向弥散。长期刺激可能诱发胃黏膜萎缩甚至癌变。同时炎症环境会进一步削弱幽门括约肌功能,形成胆汁反流-胃炎加重的恶性循环。病理检查可见胃小凹上皮增生、固有层水肿伴炎细胞浸润。
4、诊断标准
确诊需满足胃镜下观察到胃黏膜充血水肿伴胆汁池形成,病理报告显示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但无腺体萎缩。辅助检查包括碳13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评估胃黏膜功能。需注意与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5、综合治疗
治疗需采取抑酸护胃、促进排空、吸附胆汁的综合方案。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可减少胃酸分泌,熊去氧胆酸胶囊能改变胆汁成分,莫沙必利片可加速胃排空。患者需避免高脂饮食、睡前3小时禁食,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定期胃镜复查监测黏膜变化。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患者应建立规律饮食习惯,每日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肪食物。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紧张诱发症状加重。按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停用质子泵抑制剂。每1-2年进行胃镜复查,若出现持续消瘦、呕血、黑便等预警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