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导致口渴,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体重下降和乏力。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黏膜层,其症状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1、腹泻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持续炎症会导致水分吸收障碍,引发排便次数增多。腹泻多为黏液脓血便,每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严重时可能出现水样便。疾病活动期可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控制炎症,配合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
2、腹痛
结肠痉挛和肠壁溃疡刺激神经末梢引发左下腹或全腹绞痛,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腹痛程度与炎症范围相关,可伴随肠鸣音亢进。急性发作时需禁食并静脉补液,必要时使用山莨菪碱片解痉,但须避免长期使用以免加重肠麻痹。
3、便血
黏膜糜烂出血导致粪便表面附着新鲜血液或排出暗红色血便,严重者每日失血量超过50毫升。持续出血可能引发贫血,需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除基础抗炎治疗外,可局部应用氢化可的松栓剂,必要时输注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
4、体重下降
长期营养吸收障碍和蛋白质丢失性肠病导致进行性消瘦,患者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和维生素缺乏。建议采用高蛋白、低渣、低脂饮食,补充肠内营养粉剂,重度营养不良需考虑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5、乏力
贫血、电解质紊乱及慢性消耗共同引发疲劳感,活动期患者常伴发低钾血症。需定期检测血钾、钠、镁等指标,通过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B片和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有助于改善代谢功能。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保持低纤维、易消化饮食,避免乳制品和辛辣刺激食物。日常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急性加重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长期缓解期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增强体质。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状况,出现持续口渴需排查脱水或合并糖尿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