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一般可以通过胃镜切除,具体方式需根据息肉大小、形态及病理类型决定。胃息肉切除方式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高频电凝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外科手术切除等。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适用于直径小于20毫米的带蒂息肉或平坦型息肉。通过胃镜导入专用器械,将息肉基底部黏膜层完整切除。该方法创伤小且恢复快,术后可能出现短暂腹痛或少量出血,病理检查可明确息肉性质。术后需禁食4-6小时,之后逐步恢复流质饮食。
2、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针对较大平坦型息肉或早期癌变息肉,可在黏膜下层注入生理盐水形成垫后完整剥离病变。该方法能获取完整病理标本,但操作时间较长,存在穿孔风险。术后需住院观察24-48小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促进创面愈合。
3、高频电凝切除术
通过胃镜导入电切圈套器,利用高频电流切除息肉并凝固血管。适用于广基息肉或亚蒂息肉,操作简便但可能产生焦痂。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从温水逐渐过渡到低纤维食物,配合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黏膜。
4、氩离子凝固术
采用氩气等离子束对小型多发性息肉进行表浅烧灼,适合处理直径小于5毫米的增生性息肉。治疗过程中会产生黏膜白斑,术后2-3天可自行脱落。该方法无须活检但无法获取病理组织,需配合胃蛋白酶颗粒辅助消化。
5、外科手术切除
当息肉直径超过30毫米、基底宽大或疑似恶变时,需行开腹或腹腔镜手术。适用于内镜无法完整切除的病例,可同期进行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需留置胃管,使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控制胃酸,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
术后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规律进食且细嚼慢咽。戒烟限酒,减少浓茶咖啡摄入。定期复查胃镜监测复发情况,较大息肉切除后每6-12个月需随访。出现呕血、黑便或持续腹痛应及时就医,日常可服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调节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