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属于心脏病的一种,是由感染、自身免疫或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的心肌炎症性疾病。心脏病是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统称,主要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疾病等类型。
心肌炎与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不同。心肌炎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能由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诱发。部分患者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如风湿热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心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胸闷、乏力,重者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典型症状包括胸痛、心悸、活动后气促,部分患者发病前有发热、肌肉酸痛等前驱感染表现。诊断需结合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超声及磁共振等检查,必要时需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
多数轻型心肌炎具有自限性,经充分休息和对症治疗后可痊愈。严重病例需住院监护,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控制炎症反应,合并心力衰竭时需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治疗。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恢复期需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心脏功能。预防重点在于避免病毒感染,流感季节接种疫苗,出现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后充分休息。长期管理需戒烟限酒,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使用损伤心肌的药物。
心肌炎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康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需监测心率变化。若出现胸闷加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下肢水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心律失常或心功能减退,需长期随访心脏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