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乳腺癌是指起源于乳腺导管或小叶的恶性肿瘤,属于乳腺癌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乳腺癌主要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乳腺癌通常由乳腺组织细胞异常增殖导致,可能与激素水平异常、遗传因素、乳腺良性疾病恶变等因素有关,早期可能出现无痛性肿块、乳头溢液、皮肤橘皮样改变等症状。
1、激素水平异常
长期雌激素暴露可能刺激乳腺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口服避孕药、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可能增加风险。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紊乱或乳房胀痛,需通过内分泌治疗如他莫昔芬片、来曲唑片、阿那曲唑片等药物调节激素水平,并定期进行乳腺超声检查。
2、遗传基因突变
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携带者患病概率显著增高。这类患者常有家族聚集史,可能伴随卵巢癌病史。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预防性措施包括加强筛查或预防性乳腺切除术,治疗药物可选奥拉帕利胶囊、尼拉帕利胶囊等PARP抑制剂。
3、乳腺良性疾病恶变
乳腺不典型增生或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能进展为恶性肿瘤。患者既往可能有反复乳腺炎或活检病史。需通过穿刺活检明确病理,局部治疗可选择保乳手术联合放疗,系统治疗可使用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注射液等靶向药物。
4、环境因素影响
电离辐射暴露或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可能诱发细胞DNA损伤。高风险职业人群需做好防护,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乳腺钙化灶,诊断依赖钼靶检查,治疗需根据分期选择环磷酰胺片、多西他赛注射液等化疗方案。
5、生活方式相关
肥胖、酗酒、缺乏运动等可能通过炎症反应促进肿瘤发生。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干预措施包括控制体重、补充维生素D滴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治疗期间可联合使用卡培他滨片等口服化疗药物。
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乳腺超声或钼靶筛查,高风险人群可提前至30岁。日常注意乳房自检,发现肿块及时就诊。治疗期间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避免高脂饮食,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改善免疫功能,术后患者应遵医嘱穿戴专用胸衣并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