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主要分为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三种病理类型,其病理特征与分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肝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多数,与慢性肝病密切相关;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胆管上皮,侵袭性强;混合型肝癌则兼具两者特征。
1、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是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约占病例的多数。病理学上可见肿瘤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排列成梁索状或假腺管样结构。常见背景肝组织存在肝硬化改变,肿瘤细胞可表达肝细胞标志物HepPar-1和AFP。分子层面多伴随TERT启动子突变、TP53失活等遗传学改变,与HBV感染、酒精性肝病等慢性肝损伤密切相关。
2、肝内胆管细胞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二级以上胆管上皮,约占原发性肝癌的少数。病理特征为腺管样结构伴纤维间质增生,肿瘤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免疫组化显示CK7、CK19阳性。分子机制常涉及IDH1/2突变、FGFR2融合等改变,与肝内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感染等胆道疾病相关,具有早期淋巴转移倾向。
3、混合型肝癌
混合型肝癌同时包含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成分,诊断需两种成分各占一定比例。病理学可见两种肿瘤成分相互混杂或界限清晰,需通过免疫组化双重标志物染色确诊。这类肿瘤可能起源于肝脏祖细胞,临床预后通常较单纯肝细胞癌更差,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两种成分的特性。
4、特殊亚型
肝癌还存在纤维板层型、透明细胞型等特殊亚型。纤维板层型多见于无肝硬化背景的年轻患者,特征为嗜酸性肿瘤细胞被板层状纤维组织分隔;透明细胞型则因肿瘤细胞内糖原积聚呈现透明胞质。这些亚型在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均有特殊性,准确病理分型对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
5、分子分型进展
近年基于基因组学的分子分型将肝癌分为增殖型与非增殖型。增殖型与Wnt/β-catenin通路激活相关,表现为甲胎蛋白升高;非增殖型则保留肝细胞分化特征。此外,免疫分型可区分免疫炎症型、免疫豁免型等类别,这些分型正逐步指导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选择。
肝癌患者日常需严格戒酒并避免肝毒性药物,建议采用优质蛋白、低脂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术后患者应定期监测甲胎蛋白和影像学复查,合并肝硬化者需同时进行抗纤维化治疗。出现腹胀、黄疸等症状加重时须立即就医,晚期患者可考虑参加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