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可能由遗传因素、长期吸烟、慢性胰腺炎、糖尿病、肥胖等原因引起。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体重下降、黄疸等,建议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1、遗传因素
约10%胰腺癌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如BRCA2、PALB2等基因突变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可能伴随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建议有直系亲属患胰腺癌的人群进行基因检测,并每1-2年通过腹部CT或超声内镜筛查。目前针对遗传性胰腺癌尚无特效药物,但可遵医嘱使用奥拉帕利片等靶向药物进行干预。
2、长期吸烟
吸烟者患病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3倍,烟草中亚硝胺等致癌物可直接损伤胰腺导管细胞。每天吸烟超过20支且持续10年以上者风险显著升高,可能伴随持续性背痛、脂肪泻等症状。戒烟10年后风险可降低30%,确诊后需立即戒烟。临床常用吉西他滨注射液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进行化疗。
3、慢性胰腺炎
反复胰腺炎症导致组织纤维化,可能诱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等癌前病变。常见于长期酗酒或高脂饮食人群,表现为反复上腹痛、粪便油腻。建议控制饮酒量每日不超过25克,急性发作时可使用胰酶肠溶胶囊改善消化功能,严重者需进行胰管支架置入术。
4、糖尿病
病程超过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风险增加1.5倍,可能与胰岛素抵抗促进细胞增殖有关。这类患者常出现突发性血糖波动伴消瘦,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二甲双胍缓释片可能具有一定防癌作用,但确诊后需调整胰岛素用量避免影响化果。
5、肥胖
体重指数超过30者风险升高20%,内脏脂肪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促进癌变。常合并脂肪肝和高脂血症,腰围男性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需警惕。建议通过有氧运动减重5%-10%,必要时可使用奥利司他胶囊辅助治疗,但需注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
预防胰腺癌需保持BMI在18.5-24之间,每日摄入不少于400克蔬菜水果,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5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应包含肿瘤标志物CA19-9检测,有家族史者建议提前至40岁筛查。出现不明原因上腹痛持续2周以上、新发糖尿病伴体重减轻、无胆石症突发黄疸等情况时,须及时进行增强CT或磁共振检查。确诊后应根据分期选择性手术、新辅助化疗或姑息治疗,术后需长期服用胰酶肠溶胶囊改善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