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症可通过生活干预、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乳腺炎症可能与乳汁淤积、细菌感染、乳头皲裂、免疫异常、导管扩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皮肤温度升高、乳头溢液、发热寒战、腋下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1、生活干预
保持乳头清洁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哺乳期女性需排空乳汁避免淤积。选择宽松棉质内衣减少摩擦刺激,饮食上避免高脂肪及辛辣食物。每日用温水轻柔清洗乳头,哺乳前后可涂抹羊脂膏保护皮肤。
2、物理治疗
局部冷敷可缓解急性期红肿疼痛,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超声透药治疗能促进炎症吸收,哺乳期可采用低频脉冲治疗。红外线照射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化脓期禁用热疗。
3、药物治疗
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可缓解疼痛发热,严重者可短期使用泼尼松片。乳头皲裂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4、穿刺引流
形成脓肿时需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脓腔较大者需放置引流管。术后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配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哺乳期脓肿引流后仍可继续健侧哺乳,患侧需定时排空乳汁。
5、手术切开
多房性脓肿或引流效果不佳时需手术切开排脓,放射状切口可减少乳腺导管损伤。术后创面用凡士林纱布填塞,2-3天更换敷料。慢性乳腺炎反复发作者可考虑病变导管切除术。
乳腺炎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情绪紧张。哺乳期需掌握正确衔乳姿势,每次哺乳后挤出残余乳汁。非哺乳期女性应定期自查乳房,发现硬块及时就诊。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急性期暂停剧烈运动,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治疗期间禁止挤压或热敷化脓病灶,所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