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目前无法完全,但可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情发展。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类型,可能与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部分糖尿病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尤其1型糖尿病与HLA基因多态性相关。这类患者胰岛β细胞可能因自身免疫反应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目前尚无手段,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替代治疗,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等。建议患者定期监测血糖,避免高糖饮食。
2、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这与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虽然二甲双胍片、西格列汀片等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但无法逆转已受损的胰岛功能。患者需长期控制体重,增加有氧运动频次。
3、胰岛β细胞衰竭
随着病程进展,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会逐渐衰退。现有药物如格列美脲片、艾塞那肽注射液仅能延缓该进程,无法促使β细胞再生。当β细胞功能丧失超过80%时,患者往往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4、代谢记忆效应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形成不可逆的代谢记忆。即使后期血糖控制达标,既往高血糖造成的微血管病变仍可能持续进展。这解释了为何部分患者严格控糖后仍出现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
5、多重病理机制
糖尿病涉及胰岛素分泌缺陷、胰高血糖素异常、肠促胰素作用障碍等多重机制。现有治疗手段如达格列净片、利拉鲁肽注射液仅能针对部分环节,难以全面纠正所有病理改变。个体化联合用药方案可提高控糖效果。
糖尿病患者应建立长期管理意识,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饮食上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荞麦等粗粮,配合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出现多饮多尿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复诊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