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主要由胆道疾病引起,常见病因有胆总管结石、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症、胆管狭窄、胆道肿瘤等。胆总管结石是常见的病因,可能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症。
1、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阻塞胰管开口,导致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力升高,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引发胰腺自身消化和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需解除梗阻,可采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或手术治疗,常用药物有注射用生长抑素、乌司他丁注射液、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等。
2、胆道感染
胆道细菌感染可通过淋巴或血液途径扩散至胰腺,或直接经共同通道进入胰管,引起胰腺炎症。患者除腹痛外,还可伴有发热、黄疸等表现。治疗需控制感染,可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抗生素,必要时行胆道引流。
3、胆道蛔虫症
蛔虫钻入胆总管可造成胆道梗阻和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液排出障碍。这种情况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较为多见。患者可能出现阵发性绞痛,治疗需驱虫并解除梗阻,可使用阿苯达唑片驱虫,配合解痉止痛药物如硫酸阿托品注射液。
4、胆管狭窄
先天性胆管狭窄或术后胆管狭窄可导致胆汁排出不畅,增加胰管内压力。这种情况可能反复发作胰腺炎,需要进行胆管造影明确狭窄部位,治疗可采用胆管扩张或胆肠吻合术等外科手段。
5、胆道肿瘤
壶腹部肿瘤或胆管癌可压迫或阻塞胆胰管共同开口,导致胆汁和胰液排出受阻。这种情况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可能伴有进行性黄疸、消瘦等症状。治疗需根据肿瘤性质选择手术切除、支架置入或放化疗。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应严格禁食,待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低脂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和酒精摄入。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规律进食,控制体重,定期体检筛查胆道疾病。有胆结石病史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必要时行胆囊切除术预防胰腺炎复发。出现持续性上腹痛、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