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结肠炎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肠外营养过渡等方式治疗。新生儿坏死性结肠炎通常由早产、肠道缺血缺氧、细菌感染、喂养不当、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
1、禁食胃肠减压
急性期需立即停止经口喂养,通过鼻胃管引流胃肠内容物减轻肠道压力。胃肠减压可缓解腹胀,降低肠穿孔风险。同时需密切监测腹围、肠鸣音及引流液性状,若出现血性引流液或腹膜炎体征需紧急处理。
2、静脉营养支持
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提供全肠外营养,保证热量及蛋白质摄入。营养液需包含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及电解质,维持每日100-120kcal/kg能量供给。定期监测血糖、肝功能及电解质,避免胆汁淤积等并发症。
3、抗生素治疗
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注射用美罗培南、注射用头孢他啶等覆盖肠道常见致病菌。严重感染可联用注射用万古霉素抗革兰阳性菌。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常规、炎症指标及粪便培养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4、手术治疗
肠穿孔或内科治疗无效时需行剖腹探查术,根据病变范围选择肠造瘘术或肠切除吻合术。手术需清除坏死肠段,保留尽可能多的健康肠道。术后需继续抗感染治疗,延迟肠道喂养直至吻合口愈合。
5、肠外营养过渡
病情稳定后逐步从全肠外营养过渡至部分肠内营养。先尝试少量稀释配方奶或母乳,逐渐增加浓度和喂养量。喂养期间观察耐受情况,出现腹胀、呕吐需暂停喂养。可添加益生菌制剂帮助重建肠道菌群。
家长需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造瘘袋护理造瘘口。恢复期喂养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选择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注意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评估肠道恢复情况。避免接触感染源,所有护理操作前需严格手卫生。若出现发热、呕吐、血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