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可通过肝功能检测、影像学检查、肝脏弹性检测、肝活检、血液生化检查等方式诊断。该疾病通常由长期脂肪堆积、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遗传因素、代谢综合征等原因引起。
1、肝功能检测
肝功能检测是评估肝脏健康状态的基础手段,通过检测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至中度酶学异常,但部分患者即使进展至肝硬化阶段仍可能显示正常值,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检测前需空腹8-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影响结果准确性。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能直观显示肝脏形态变化和脂肪浸润情况,典型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深部衰减。CT或MRI可量化肝脏脂肪含量,MRI-PDFF技术对脂肪变性的检测灵敏度超过90%。进展期肝硬化患者影像学可见肝脏表面结节状改变、脾脏肿大等门脉高压征象。检查前需禁食4小时以上,MRI检查需移除金属物品。
3、肝脏弹性检测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通过测量肝脏硬度值评估纤维化程度,常用设备如FibroScan。硬度值超过7.9kPa提示显著纤维化,超过12.5kPa高度怀疑肝硬化。该检查无创、快速,但受肋间隙宽度、肥胖等因素影响可能产生误差。检查前应空腹3小时,避免右侧卧位影响测量准确性。
4、肝活检
肝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金标准,通过病理学评估可明确脂肪变性、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分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系统用于量化组织学改变。该检查存在出血、疼痛等风险,需凝血功能正常方可实施。术后需卧床观察6小时,监测血压和腹部体征变化。
5、血液生化检查
血清纤维化标志物如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等可间接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铁代谢指标、血脂谱和空腹血糖检测有助于评估代谢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或白蛋白降低等肝硬化相关改变。检查前需避免高脂饮食和饮酒,某些项目需特殊采血管保存样本。
确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后,患者应建立长期随访计划,每3-6个月监测肝功能变化。饮食上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控制每日热量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比例。规律进行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谨慎服用中草药制剂。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