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通常病情较轻,但可能提示存在脑血管病变风险。腔隙性脑梗死主要由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小动脉闭塞引起,病灶直径一般不超过15毫米,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部分可能出现轻度肢体无力、感觉异常或言语不清。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约半数无典型临床表现,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常见症状为突发单侧肢体麻木或轻度无力,持续时间较短,通常不伴随意识障碍或严重功能障碍。这类梗死灶多位于大脑深部白质、基底节区或脑干,由于受累血管较细,神经功能缺损范围有限。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大多不受影响,但需警惕反复发作可能导致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少数情况下腔隙性脑梗死可能引发较严重并发症。当梗死灶位于关键功能区如内囊后肢时,可导致明显偏瘫。多发性腔隙梗死累积可能引起步态异常、吞咽困难或假性延髓麻痹。若短期内频繁发作,可能进展为血管性痴呆。合并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等疾病的患者,后续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确诊腔隙性脑梗死后需完善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查,长期控制基础疾病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建议低盐低脂饮食,规律监测血压,避免吸烟饮酒。存在明确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进行二级预防。出现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时需及时复查头颅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