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矫正需谨慎操作,主要适用于轻中度突出且无严重神经压迫的患者。矫正方法需由专业医师评估后实施,可能包括手法复位、牵引调整、脊柱整复等方式。腰椎间盘突出症通常与长期劳损、姿势不良、退行性变等因素相关,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1、手法复位
通过特定手法对错位的腰椎关节进行复位,缓解椎间盘压力。操作需避开急性炎症期,适用于椎体小关节紊乱伴发的轻度突出。治疗前后需配合影像学检查,避免暴力操作导致神经损伤。常见禁忌证包括骨质疏松、椎体滑脱、马尾综合征等。
2、牵引调整
采用机械或人工牵引增大椎间隙,促进髓核回纳。间歇性牵引较适合膨出型突出,牵引重量需控制在体重的三分之一以内。治疗时可能出现短暂肌肉酸痛,需观察下肢感觉变化。严重椎管狭窄或椎体骨折患者禁用此方法。
3、脊柱整复

综合运用旋转扳法、侧卧斜扳法等整脊技术,改善脊柱力学平衡。需严格遵循解剖学定位,操作前评估韧带稳定性。对中央型突出伴钙化的患者效果有限,可能需结合椎间孔扩大术等微创治疗。
4、辅助
正骨后常配合核心肌群训练增强脊柱稳定性,如麦肯基、悬吊运动等。急性期可短期使用腰椎固定带,但长期佩戴可能导致肌肉萎缩。热敷或低频电刺激有助于缓解手法治疗后的局部水肿。
5、风险控制
不当正骨可能加重纤维环撕裂或引发椎间盘脱出,出现马尾神经症状需立即停止。治疗前后应完善直腿抬高试验、腱反射等神经功能评估。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椎体肿瘤或感染性疾病者禁止实施正骨矫正。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日常应避免久坐久站,睡眠选择硬板床配合腰部垫枕。搬运重物时保持脊柱中立位,游泳和普拉提等运动有助于减轻椎间盘负荷。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出现进行性肌力下降,需考虑椎间孔镜手术等介入治疗。所有正骨矫正均须在正规医疗机构由执业医师操作,禁止非专业人员盲目施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