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部小动脉闭塞导致的多发性微小梗死灶,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由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因素引起,常见症状包括轻微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头晕等。需通过头颅CT或MRI确诊,治疗包括控制基础疾病、抗血小板聚集及康复训练。

1、病因机制
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小动脉玻璃样变和脂质沉积,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会加速这一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也可能堵塞穿支动脉。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则通过促进血栓形成参与发病。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直径100-200微米的深部穿支动脉闭塞。
2、病理特征
梗死灶直径通常小于15毫米,多位于基底节、丘脑、脑桥等深部区域。急性期病灶呈软化坏死,周围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慢性期形成充满液体的腔隙,周围有胶质细胞增生。显微镜下可见小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或透明变性,管腔内常有微小血栓形成。
3、临床表现

约半数患者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多累及单侧上肢远端。部分出现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中枢性面舌瘫伴手部精细动作障碍。感觉运动性卒中可引起偏身感觉异常合并轻度无力。少数患者仅表现为头晕、步态不稳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漏诊。
4、影像学诊断
CT对陈旧性腔隙灶检出率约70%,表现为基底节区低密度影。MRI的T2加权像显示高信号病灶,DWI序列在急性期呈明显高信号。SWI序列可发现微出血灶,MRA能评估颅内大血管状况。需注意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小血管病等鉴别。
5、治疗原则
急性期可短期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片进行双抗治疗。长期需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控制血压首选氨氯地平片。康复期建议进行运动改善运动功能,言语训练针对构音障碍。同时须严格监测血糖,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
患者应每日监测血压并维持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饮食增加深海鱼类、西蓝花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定期复查头颅MRI评估病灶变化,出现新发神经功能缺损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