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肿瘤诊疗工作20年,诊疗经验丰富,擅长鼻咽癌、喉癌、口腔癌、 舌癌等头颈部肿瘤,肺癌、食管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胰腺癌、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调强放疗及化疗。对恶性肿瘤的介入化疗、栓塞、粒子植入、微波消融、氩氦刀治疗有深入研究。熟练掌控深静脉穿刺、置管术、静脉港置入术及各种肿瘤的穿刺活检。
很多人都有过“上火”一样的口腔溃疡经历:牙龈、嘴唇或舌头上突然多了一个小白点,几天之内疼得说话、吃饭都不舒服,过一两周又慢慢自己好了。也正因为这种经历太常见,当口腔里再次出现溃疡、破皮时,大家往往习惯性地觉得“又是老毛病”,撑一撑就过去了,很少真正重视。
但在口腔科和头颈肿瘤门诊,医生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牙龈某一处溃疡拖了一个多月,总感觉“这次怎么好得特别慢”,牙齿附近还隐隐肿痛,吃东西总是磨到,等到难受得受不了了才来就诊,一查已经是牙龈癌。牙龈癌早期可以“伪装”成顽固口腔溃疡,如果错过了较佳发现时机,后续治疗难度和对咀嚼、发音的影响都会明显增加。
想判断“牙龈癌有哪些症状”“自己的口腔溃疡要不要当回事”,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什么是牙龈癌?它和普通口腔问题有何不同
牙龈癌属于口腔癌的一种,肿瘤主要长在上、下颌牙龈及邻近黏膜区域,多数是鳞状细胞癌。简单理解,就是原本覆盖在牙龈表面的正常上皮细胞,经历长期的反复刺激、炎症或其他危险因素后,发生了异常增生和癌变。与牙龈炎、牙周炎、普通口腔溃疡不同,牙龈癌具有持续性、进展性和破坏性,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侵犯到牙槽骨、邻近肌肉乃至颌骨,影响牙齿稳定,甚至通过淋巴结转移。
在一开始,牙龈癌并不会一下子表现得“很吓人”,很多患者只是觉得“这块牙龈总是破,总是起溃疡”,或者“这颗牙老是松松的、疼痛感越来越怪”,所以才容易被当成一般口腔问题耽误。识别早期信号,对于争取更好的效果非常重要。
二、牙龈癌有哪些症状?口腔溃疡2周不愈是重要警示
说到“牙龈癌有哪些症状”,常常被忽视的就是那种“总不好”的溃疡或破溃面。正常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多数会在7~10天逐渐愈合,即使严重一点,一般也会在2周内明显好转。而牙龈癌相关的病变,常常表现为单个溃疡或破损长期存在、边缘隆起、基底变硬,即使涂药、换牙膏也难以难以完全恢复。
除“溃疡2周不愈”这一核心信号外,牙龈癌还常伴有一系列局部异常表现。很多患者会发现某一段牙龈莫名其妙地肿胀、隆起或出现小疙瘩,摸上去有硬结感,好像有一块“肉瘤”贴在牙龈上;有时候表面会破溃、糜烂,稍微碰触就疼。随着病程发展,肿瘤可以侵蚀牙槽骨,使得原本稳固的牙齿渐渐松动、位置改变或无明显原因地脱落,这时很多人才意识到“事情不对”。
部分牙龈癌患者还会出现反复出血和刺激痛。刷牙轻轻一碰就出血,吃稍微硬一点的东西就剧痛,牙龈表面呈现出不规则的红白相间斑块,有些区域偏红、充血明显,有些则呈现灰白、粗糙或颗粒样改变。肿瘤组织坏死后,还可能伴随口臭加重、口腔异味持续存在,即使频繁刷牙漱口也难以改善。
如果病变已经发展一段时间,还可能出现面下颌区域隐痛、牵拉感或耳前、颈侧淋巴结肿大,有的患者形容为“咬东西总觉得这一侧酸胀”“口腔里有异物感”。这些症状并不都是牙龈癌特有,但一旦与“长期不愈的牙龈溃疡或肿块”同时出现,就应该高度警惕。
三、牙龈癌和普通口腔溃疡有什么区别?别把“久不好的溃疡”当成小问题
很多人担心自己口腔里偶尔的溃疡是不是就是牙龈癌,这其实也没必要过度紧张。普通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多发生在唇内侧、颊黏膜、舌缘等部位,往往是圆形或椭圆形小溃疡,边界清晰,周围略微发红,中间覆有淡黄色或灰白色假膜,疼痛明显,但多数情况下能在1~2周内自行愈合,愈合后黏膜恢复平整。
牙龈癌相关病变则更强调“时间长+性质变+周围组织被破坏”。一方面,局部损伤并不会像普通溃疡那样规律愈合,而是反复存在、时轻时重,甚至越拖范围越大;另一方面,病灶触感多偏硬,边缘不规则,伴随牙龈形态改变、牙齿松动、局部明显肿块和持续出血。简而言之,如果口腔溃疡每次都在差不多时间内好转、发作部位不固定,大概率仍属常见口腔问题;而某一固定位置的牙龈病灶反复2周以上不见好转,甚至逐渐增大、加重疼痛和松牙,就不再属于“普通溃疡”的范畴,需要尽快排查。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部分患者长期有牙周炎、牙石较多、本身就有牙龈出血、牙槽骨吸收等问题,很容易把牙龈癌的早期表现“融进”原本的牙周疾病里,认为“我本来牙就不好”。这类人群更应注意,一旦某一颗牙或某个局限区域的症状明显“与以往不同”,疼痛性质、肿胀范围、外观形态出现新变化,就要提高警惕。
四、出现哪些情况要赶紧做口腔筛查或专科检查?
从肿瘤早诊早治的角度来看,与其在网上反复对照图片自我吓唬,不如尽早让口腔科或头颈肿瘤专科医生看一眼。有以下情况时,建议尽快就诊做筛查,而不是再“等等看”:
首先,牙龈或口腔某一处溃疡、破损持续超过2周仍不见明显好转,外观反而更糜烂、更不规则。无论是否疼痛,只要长期不愈,就是需要排查的重要信号。
其次,同一位置反复“溃疡”、一再复发。普通口腔溃疡往往发作部位会略有变化,但如果几乎每次都是同一片牙龈、同一颗牙附近出问题,就要考虑是否存在局部癌前病变或早期恶性病变的可能。
再次,牙龈局部出现异常肿块、硬结或红白斑样改变。比如某一段牙龈呈现出粗糙隆起、表面糜烂或颗粒样增生,触摸时感觉比周围组织明显坚硬,甚至合并触痛、出血,这类情况不宜长期拖延。
此外,无明显牙周病基础的情况下,出现单颗或少数牙齿逐渐松动、咀嚼困难、原因不明的出血和持续口臭,再加上同一侧面部、颌下或颈部淋巴结可触及肿块,也应尽快排查口腔恶性病变。
有些人会问:“是不是做个肿瘤标志物就能查出牙龈癌?”目前来说,常规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口腔癌、牙龈癌的价值有限,更可靠的检查路径仍然是:口腔专科详细查体、必要时配合影像学检查(如口腔X线、CT、MRI等),对可疑病灶行局部活检,病理结果才是确诊的“金标准”。标志物检查可以在确诊后用于部分患者的随访和效果观察,但并不能代替口腔检查和病理学诊断。
五、哪些人要特别警惕牙龈癌?高危因素别忽视
并不是所有人口腔溃疡都容易发展成牙龈癌,但在某些高危背景下,出现顽固性牙龈病变就更值得重视。长期大量吸烟、经常饮烈性酒、嚼槟榔、口腔卫生状况差、牙结石严重、佩戴不合适的假牙造成长期摩擦刺激,以及曾经有口腔黏膜白斑、红斑等癌前病变史,都是口腔癌的公认危险因素。
对于这些高危人群,一方面要尽可能戒烟、戒酒、停止嚼槟榔,改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专业洁牙和口腔检查;另一方面,一旦发现牙龈有不明原因的肿块、溃烂、颜色改变,或者单侧咬合总感觉“别扭”“酸痛”,就不要再按“普通牙龈炎”自我处理,而应主动找专业医生评估。很多口腔肿瘤科门诊都是在为这类患者做早诊早治,只要病变还局限在较小范围内,治疗手段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都会比晚期介入时轻很多。
六、小结:别被“口腔溃疡”三字麻痹,2周不愈就该提高警惕
简单回顾一下:
牙龈癌常见的症状包括久不愈合的牙龈溃疡或破损、局部肿胀硬结、刷牙易出血、牙齿逐渐松动、口腔异味加重以及邻近区域隐痛、牵拉感或淋巴结肿大。其中,“口腔溃疡2周不愈”是一个非常实用、易观察的提醒信号,如果这个基础上又伴随肿块变硬、范围扩大、松牙等表现,就应尽快到医院筛查,而不是一味等待它“自己好”。
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会分辨普通口腔溃疡和可疑病变的差别,把“经久不愈、反复出问题的那一块牙龈”当回事,再加上良好的口腔卫生和戒烟限酒等生活习惯,比在网上反复搜索图片、揣测病情更有意义。肿瘤越早发现,可选择的治疗方案越多,对外观和功能的影响也越小。遇到拿不准的牙龈问题,与其自己猜,不如让专业医生看一眼,这往往就是拉开结果差距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