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01、抑郁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世上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
新冠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更加沉重,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例分别增加了28%和26%,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增幅高达27.6%。疫情的压力,给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022年发表于《柳叶刀》上的研究提到,新冠大流行使得公共卫生安quan因素变得突出,但其他和不平等相关的复杂社会因素并未消失,此前已有研究显示,疫情给妇女和年轻人带来的影响严重。
分别有86%和68%的患者认为:
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
其次是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分别占45%和35%。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
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社会亟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
02、生病的孩子背后,往往是一个生病的家庭
第一种就是“鸡娃”。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有很高的期待,这类孩子通常在小学阶段特别乖,特别努力,成绩也名列前茅,结果一上初中或者高中,突然就抑郁了,怎么也学不进去,说什么都不愿意去上学。
一个读高中的男孩,这个孩子从小被父母寄予厚望,目标就是出国读名校。他妈妈经常跟他说,“你能行,你没问题,你比大多数人都强,你一定能成功”。
但妈妈越是这么说,孩子越害怕,他担心自己一旦考不好,妈妈就会失望,因为妈妈从来没说过“没关系,考不好也没事儿”之类的安慰话,这让孩子觉察到,母亲根本无法面对他的失败。
这个男孩小学成绩确实很好,上了中学以后,随着学业难度增大,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后来他是被自己的恐惧压垮了。其实按照他的努力程度,如果正常考试,成绩应该很好。但是他太害怕失败了,每到考试前就无比焦虑,哭。他后来说,有时候他真不想活了,那种可能到来的失败对他而言像一个无底深渊,他无法面对。
这种情况在一些国际学校里比较常见。一般父亲从事一份高薪的工作,很忙,常年出差,基本不管孩子,母亲则在家全职陪读。
有些母亲自己也很优秀,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了孩子才选择辞职,如果不辞职的话,可能她在事业上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可以预见,这样的母亲大概率会把对自身的期待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有事无巨细的要求,毕竟她付出了那么多,她就很难接受孩子不好。
当父亲长期缺位,一个家庭里主要是妈妈和孩子两个人在一起,母子关系就容易变得非常紧密窒息,很容易形成对抗和反对抗、控制和反控制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抓狂的孩子”。
这时候,只有父亲介入到母子之间去,把他们两个分开一点,和妈妈一起抚养孩子,孩子才能摆脱母亲对他的控制和欲望,妈妈也能放松一点。否则,孩子将来很可能出现问题。
第二种就是频繁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
父母在家里喜怒无常,经常根据自己的情绪来决定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压根没犯什么错,就会突然遭来一顿打骂。
这样的孩子,有很大的风险在学校也会遭受霸凌,因为他在家中总是无缘无故被父母打骂,又无力反抗,就会养成很懦弱的性格,总是畏手畏脚、战战兢兢的,气质都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属于俗话说的“一看就好欺负的那种孩子”。
这类孩子和“鸡娃”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太好。孩子从小在惊吓中长大,成天担心“爸爸/妈妈什么时候会打我”,认知功能是受损的。如果在学校也遭受了霸凌,那就更糟糕了。
每个人都有自尊,我接触到的一些孩子,他被霸凌时虽然不敢反抗,但他有内在的愤怒,上课的时候老想着别的孩子怎么打他,心里都被愤怒的情绪占据了,怎么可能听得进课呢?
因为成绩不好,父母更不满意,孩子就算回家告诉父母自己被同学欺负,很可能也得不到支持,反而会再受到责骂,父母还会说,“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肯定是你哪儿不好,又给我们惹麻烦”。
父母之所以会打骂孩子,大多时候说明他们自身有无法处理的情绪,只能通过打骂孩子来宣泄。当父母听到孩子被打时,实际上是心疼的,但他无法处理这种情绪,就会转变成对孩子的愤怒。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很孤独,很绝望,因为到哪里都得不到支持,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恶性循环。
第三种是童年反复多次和抚养人分离的孩子。
这些孩子的父母通常都很忙,可能是精英人士,也可能在外务工,就会把孩子托付给祖父母养育。如果祖父母也没时间,他们就会请保姆,或者过早地把孩子送去幼儿园。
但保姆都是经常更换的,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抚养人,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会经历很多次分离。成年人很难想象得到,对于一个一到三岁的孩子来说,有一个固定的人持续去照料他是多么重要。好在孩子三岁之前,都不要更换抚养人,这样才能让孩子和抚养人之间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
只有在生命早期有一段稳定的依恋关系,孩子才会有安quan感,将来和人交往的时候,心态才能足够乐观、稳定。
相反地,早年多次经历和抚养人分离的孩子,长大后不仅容易抑郁,还容易形成边缘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特别害怕被别人抛弃。不管是交朋友还是谈恋爱,他都会非常担心对方离开他,一旦感觉有人要离开他,就会痛不欲生,甚至割腕自杀。
03、做豁达的父母,养育快乐的孩子当然,我们也要知道,绝大多数父母并不是故意伤害孩子,非要把孩子“逼”成抑郁症的。社会压力大,有些家长自身也有性格方面的问题,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想着要为孩子好,实际上管教方式却对孩子不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爱之名,行伤害之事”。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患上抑郁症不是孩子的错。孩子自卑,不自信,没有安全感,这些都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特点,身为家长,我们要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找出生病的原因,而不是指责孩子。
也有些家长对抑郁症有病耻感,不愿意告诉别人孩子有抑郁症。更严重的是压根不承认孩子有问题。
孩子就像一颗小种子,他有内在的成长的力量,只要你给他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有阳光,水,空气和土壤,他就能长成一棵大树,长成一个健康的孩子。
大家总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但是如今,我们的很多孩子真的不快乐。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没有成为更好的一代,那繁衍后代还有什么意义呢?
每个独立个体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响,而当个体组建新的家庭后,又会开始产生和复制新的影响和问题。
一个个家庭组成了我们的整个社会。想要建立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在这种问题的周而复始的无意识传递中,做出抵抗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