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痢疾主要由细菌、病毒感染或饮食不当引起,常见原因包括食物不洁、水源污染、卫生习惯不良以及免疫力低下等。治疗上需要及时补充水分、调整饮食,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1、细菌感染是婴儿痢疾的常见原因。致病菌如志贺氏菌、大肠杆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婴儿体内,引发肠道炎症。预防措施包括确保食物和水源清洁,避免给婴儿食用生冷或未煮熟的食物,奶瓶和餐具需严格消毒。
2、病毒感染也是重要因素,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是常见的病原体。这些病毒通过接触传播,容易在托儿所或家庭中流行。预防病毒性痢疾需注意手部卫生,避免与患病婴儿密切接触,必要时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3、饮食不当可能诱发婴儿痢疾。过早添加辅食、食物成分不适合婴儿消化能力,或喂养过量均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建议遵循科学的喂养原则,逐步引入辅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脂或刺激性食品。
4、免疫力低下增加婴儿感染痢疾的风险。早产儿、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疾病的婴儿更容易患病。增强婴儿免疫力的方法包括母乳喂养、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定期进行儿科检查,避免接触感染源。
5、治疗婴儿痢疾的关键是预防脱水。腹泻和呕吐会导致体液大量流失,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母乳。轻度痢疾可通过调整饮食和补充水分自行恢复,严重病例需就医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婴儿痢疾的预防和治疗需综合考虑感染源、饮食卫生和婴儿自身状况。家长应注重日常卫生管理,科学喂养,在婴儿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及时观察并采取适当措施。若病情持续或加重,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