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和肺结核在CT影像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病灶分布、形态特征、伴随征象等方面。主要区别有病灶形态差异、分布特点不同、钙化表现、淋巴结反应、胸腔积液特征。
1、病灶形态差异:
肺炎CT多表现为斑片状或节段性实变影,边缘模糊,常见空气支气管征;肺结核病灶形态多样,可呈结节状、团块状或空洞性病变,典型者可见树芽征或卫星灶。肺结核空洞壁较薄且规则,周围常见散在播散病灶。
2、分布特点不同:
肺炎病灶多局限于肺叶或肺段,呈单侧分布;肺结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双侧发病常见。肺结核易跨越叶间裂生长,肺炎通常不突破叶间胸膜。
3、钙化表现:
肺结核慢性期常见钙化灶,呈点状、斑片状或层状分布;肺炎钙化罕见,除非继发真菌感染或陈旧性出血。肺结核钙化多伴随纤维索条影,反映组织修复过程。
4、淋巴结反应:
肺结核常伴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可见环形强化或坏死;肺炎淋巴结肿大较少见,若出现多为反应性增生。结核性淋巴结钙化率可达30%,且常见多组淋巴结受累。
5、胸腔积液特征:
结核性胸膜炎积液多为单侧、中量,可见胸膜增厚或钙化;肺炎旁积液量较少,吸收较快。结核性积液蛋白含量高,易形成包裹性积液,胸膜活检可见干酪样坏死。
日常需注意增强营养摄入,多食用高蛋白食物如鱼类、豆制品,补充维生素A/C增强呼吸道抵抗力。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结核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结核疗程,肺炎恢复期可进行呼吸操锻炼。两类疾病均需定期复查胸部影像,观察病灶变化。出现持续咳嗽、低热、盗汗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