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可通过热敷、药物缓解和调整生活习惯快速改善。常见原因包括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子宫收缩异常及盆腔疾病,对应处理需结合具体诱因。
1.热敷缓解
下腹部放置热水袋或暖宝宝,温度控制在40-50℃,持续15-20分钟。热力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松弛子宫平滑肌。经期每天重复3-4次,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2.药物干预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300mg/次,每8小时1次)、萘普生钠片(275mg/次)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严重痉挛可使用解痉药颠茄片(10mg/次)或间苯三酚注射液(40mg肌肉注射)。药物需餐后服用,胃病患者慎用。
3.饮食调节
月经前3天开始饮用姜枣红糖水(鲜姜3片+红枣5颗煮沸),每日2次。增加深海鱼、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减少咖啡因和冷饮摄入。适量补充钙镁片(钙500mg+镁200mg/日)可降低肌肉紧张度。
4.运动辅助
经期第2天起进行改良版瑜伽动作,如婴儿式(跪姿前倾保持3分钟)或猫牛式(缓慢交替拱背10次/组)。每天散步30分钟以上,步速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跳跃类剧烈运动。
5.穴位刺激
拇指按压三阴交穴(内踝上3寸)配合关元穴(脐下3寸),每穴顺时针揉按100次,早晚各1组。痛经发作时立即点按十七椎穴(第五腰椎棘突下),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度。
持续72小时未缓解或伴随发热、异常出血需妇科就诊。超声检查可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器质性疾病。记录月经周期症状变化,建立疼痛评分量表(0-10分)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程度。长期痛经患者建议检测激素六项和盆腔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