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是脑卒中主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二者关系主要体现在高血压导致血管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血栓形成、引发脑出血及加重小动脉病变五个方面。
1、血管损伤:
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渗入血管壁导致纤维蛋白样坏死。这种结构性改变会降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当血压骤升时易发生血管破裂。控制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可显著减少血管损伤。
2、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加速颈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脱落可能阻塞远端脑血管。患者常伴随头晕、短暂性黑蒙等症状。通过降压联合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治疗,可延缓斑块进展。
3、血栓形成:
高血压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易在狭窄的脑血管内形成血栓。这种情况多表现为突发偏瘫、失语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可降低血栓风险。
4、脑出血风险:
血压急剧升高时,脑内微小动脉瘤或病变血管可能破裂出血,常见于基底节区。这类出血性卒中起病急骤,需紧急将血压降至160/100毫米汞柱以下,必要时需神经外科干预。
5、小动脉病变:
慢性高血压引起脑小动脉玻璃样变性,管腔狭窄导致深部白质缺血,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严格控制血压可延缓脑小血管病进展,钙拮抗剂如氨氯地平对此类病变具有保护作用。
高血压患者需每日监测血压并记录波动情况,采用低钠高钾的DASH饮食模式,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的血压骤升。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冬季注意头部保暖,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等脑血管评估检查。已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应在康复期坚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同时进行肢体功能训练与语言康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