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浸润性乳腺癌需进行乳腺超声、钼靶检查、磁共振成像、穿刺活检及病理学检查。这些检查可明确肿瘤性质与分期,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1、乳腺超声:
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结构,对囊实性肿块鉴别具有优势。该检查无辐射且操作简便,可评估肿瘤大小、边界及血流信号,是筛查非浸润性乳腺癌的首选方法。超声引导下穿刺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2、钼靶检查:
乳腺X线摄影能发现微小钙化灶,对导管原位癌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40岁以上女性建议定期筛查,可检出临床触诊阴性的病灶。检查时需压迫乳房,可能产生短暂不适但无健康风险。
3、磁共振成像:
MRI对致密型乳腺组织显像更清晰,能多平面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增强扫描可观察病灶血供特点,辅助判断肿瘤范围。该检查适用于高危人群或钼靶超声结果存疑时,但需注射造影剂。
4、穿刺活检:
空心针穿刺或真空辅助活检可获取肿瘤组织标本,病理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操作在局部麻醉下完成,创伤小恢复快。活检结果能明确肿瘤分子分型,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5、病理学检查: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ER、PR、HER-2等标志物,可区分导管原位癌与小叶原位癌。组织学分级评估肿瘤分化程度,Ki-67指数反映增殖活性。完整病理报告是制定手术方案和预后评估的核心依据。
确诊后需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优质蛋白摄入,限制高脂高糖食物。规律进行快走、瑜伽等温和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术后恢复期避免患侧上肢负重,坚持肩关节功能锻炼。定期复查乳腺超声和肿瘤标志物,监测复发迹象。保持积极心态,参加乳腺癌患者互助团体有助于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