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不一定是糖尿病,但长期血糖升高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血糖高与糖尿病的关系主要涉及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五种情况。
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之间属于空腹血糖受损,属于糖尿病前期状态。可能与胰岛素抵抗、肥胖等因素有关,通常无明显症状。通过饮食控制、增加运动可改善血糖水平,需每3-6个月监测血糖变化。
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属于糖耐量异常,提示胰岛功能下降。常见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缺乏运动人群,可能伴随口渴、多尿等症状。建议采用低升糖指数饮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卡波糖等药物干预。
因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空腹血糖常超过7.0毫摩尔/升。多发于青少年,典型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伴体重下降,需终身胰岛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
占糖尿病90%以上,与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相关,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随机血糖≥11.1毫摩尔/升可确诊。中老年肥胖者高发,可能合并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症状,治疗需结合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药物及生活方式调整。
妊娠中晚期出现的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5.1毫摩尔/升或餐后1小时血糖≥10.0毫摩尔/升可诊断。与胎盘激素拮抗胰岛素作用有关,多数产后恢复,但未来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需医学营养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时使用胰岛素。
建议血糖偏高者每日保持30分钟以上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饮食选择燕麦、荞麦等粗粮替代精米白面,限制每日水果摄入量在200克以内。定期监测血糖变化,当出现持续口渴、体重骤降等典型症状时及时就医,4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对血糖调节同样重要,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