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血糖偏高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易损伤脾胃运化功能。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滞留血中形成痰湿,导致血糖升高。此类患者常见舌苔厚腻、脘腹胀满,需遵循"五谷为养"原则,选择小米、薏苡仁等健脾化湿食材。
长期忧思恼怒会导致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可灼伤肺胃之阴。中医"三消"理论中,情志因素与上消关系密切,表现为烦渴多饮。调节情绪可通过八段锦、静坐等方式疏肝解郁。
过度劳累耗伤肾精,久坐少动则气血运行不畅。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虚则固摄无权,精微下泄可见尿频尿甜。适当练习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功法有助于调和气血。
先天脾肾虚弱者,机体转化输布水谷精微的能力不足。这类体质者多伴畏寒肢冷、发育迟缓,需注重培补元气,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黄芪、山药等药食同源之物。
肺胃肾三脏功能紊乱是核心病机,肺不布津则口渴,胃火炽盛则消谷善饥,肾不固摄则多尿。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需通过整体辨证施治,常用方剂包括玉女煎、六味地黄丸等。
中医调理需结合体质辨证,阴虚燥热者宜食百合、银耳等滋阴之品,气虚痰湿者可用茯苓、陈皮等健脾化痰。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气功导引,避免戌时(19-21点)进食甜腻。定期监测血糖的同时,可通过舌诊、脉象变化观察体质调理效果,必要时配合耳穴压豆等外治法。注意起居有常,冬季亥时(21-23点)前入睡有助于养肾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