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140/90毫米汞柱属于高血压1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主要有未服用降压药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家庭自测血压平均值≥135/85毫米汞柱、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日间平均值≥135/85毫米汞柱或24小时平均值≥130/80毫米汞柱。
根据新高血压防治指南,诊室血压140/90毫米汞柱已达到高血压1级诊断标准。若家庭自测血压超过135/85毫米汞柱,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日间均值超过135/85毫米汞柱,同样符合高血压诊断。诊断需排除白大衣高血压等特殊情况,建议在不同日期进行三次测量确认。
该血压值属于1级高血压,但需结合其他危险因素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若合并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可能被评估为中高危人群。年龄超过65岁或存在靶器官损害表现者,其风险等级会相应提高,需要更积极的干预措施。
多数1级高血压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轻微头痛、头晕、颈部发紧等非特异性表现。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逐渐出现视力模糊、胸闷、夜尿增多等靶器官损害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症状严重程度与血压数值不一定成正比。
对于1级高血压患者,建议行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限制钠盐摄入、控制体重、规律运动等。若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或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未达标,应考虑在医生指导下启动药物治疗,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确诊后应定期监测血压变化,建议每周测量2-3次并做好记录。每3个月评估一次心血管风险因素控制情况。初次诊断的患者建议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基本检查,必要时完善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等评估靶器官损害程度。
高血压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增加富含钾的蔬菜水果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学会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引起血压波动。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复诊时向医生提供完整的血压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