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与慢性肠胃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病程长短、病因机制、症状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情况五个方面。
1、病程差异:
急性肠胃炎病程通常持续数天至2周,起病急骤;慢性肠胃炎病程超过3个月,症状反复或持续存在。急性发作多由短期刺激因素触发,慢性炎症则与长期黏膜损伤相关。
2、病因不同:
急性肠胃炎主要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细菌(如沙门氏菌)感染或食物中毒引起;慢性肠胃炎常见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药物刺激(如非甾体抗炎药)、自身免疫反应或胆汁反流等因素。
3、症状特点:
急性肠胃炎表现为突发恶心呕吐、水样腹泻、脐周绞痛,可伴发热;慢性肠胃炎以隐痛、腹胀、早饱感为主,可能出现贫血、消瘦等营养吸收障碍症状,腹泻与便秘常交替出现。
4、治疗侧重:
急性肠胃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补液、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慢性肠胃炎需消除病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四联,长期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
5、预后差异:
急性肠胃炎多可完全康复;慢性肠胃炎可能进展为萎缩性胃炎或肠化生,需定期胃镜监测。两者均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慢性患者更需建立规律进食习惯。
日常护理中,急性期应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软烂面条、蒸蛋;慢性患者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模式,增加富含维生素B12的动物肝脏、发酵乳制品。康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胃肠蠕动,避免饭后立即平卧。出现持续黑便、体重骤降或反复呕吐需及时消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