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仅覆盖在子宫腔内,但在某些情况下,内膜组织可能突破基底层的屏障,向肌层生长。这种异常生长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子宫手术创伤:如剖宫产、人工流产、子宫肌瘤切除术等,可能破坏子宫内膜与肌层之间的屏障,使内膜组织更容易侵入肌层。
慢性子宫内膜炎: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削弱子宫内膜的屏障功能,增加腺肌症的发生风险。
雌激素在子宫腺肌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使其更容易侵入子宫肌层。
孕激素抵抗:部分患者的子宫肌层对孕激素反应降低,导致内膜组织无法正常萎缩,从而持续生长。
此外,子宫腺肌症在绝经后女性中较少见,因为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病灶可能逐渐萎缩,这也支持激素依赖性发病机制。
家族遗传倾向:有研究发现,子宫腺肌症患者的近亲(如母亲或姐妹)患病风险较高,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发病。
免疫功能异常:某些免疫调节异常可能导致机体无法有效清除异位的内膜组织,使其在肌层内生长。
多次妊娠、分娩(尤其是剖宫产)可能增加子宫腺肌症的风险,原因包括:
胎盘植入异常:妊娠期间,胎盘滋养层细胞可能侵入子宫肌层,增加内膜组织异位的风险。
子宫肌层损伤:分娩或剖宫产可能导致子宫肌层结构改变,使内膜更容易侵入。
血管生成异常:子宫肌层内新生血管的形成可能为内膜组织提供营养,促进其生长。
虽然子宫腺肌症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以下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减少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如避免频繁人工流产、不必要的刮宫等。
控制慢性炎症:及时治疗子宫内膜炎等妇科炎症。
调节激素水平:对于雌激素水平较高的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调节。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减少压力,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