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检查发现腹部肿块不一定是肠癌,可能是肠道炎症、肠梗阻、肠息肉、肠结核或肠癌等疾病引起。建议及时就医完善肠镜、病理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
1、肠道炎症
慢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疾病可能导致肠道壁增厚形成肿块。这类疾病通常伴随腹痛、腹泻、黏液便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抗炎药物,配合低纤维饮食调理。
2、肠梗阻
粪石嵌顿、肠粘连等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可在B超下显示为团块状阴影。患者多出现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典型表现。需禁食胃肠减压,必要时行肠梗阻导管置入或手术解除梗阻。
3、肠息肉
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良性增生病变在B超中可呈现为边界清晰的占位。较大息肉可能引起便血、肠套叠等症状。确诊后可通过肠镜下息肉电切术治疗,术后定期复查肠镜。
4、肠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肠道可形成肿块样病变,多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需规范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疗程通常需要6-9个月。
5、肠癌
结肠癌、直肠癌等恶性肿瘤在B超中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肿块,可能伴随肠壁层次破坏。典型症状包括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贫血等。确诊需结合肿瘤标志物、增强CT等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发现腹部肿块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记录排便情况及伴随症状变化。无论终诊断结果如何,都建议在消化内科或普外科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肠癌筛查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和肠镜检查。早期明确病因有助于获得佳治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