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患者需遵循胰岛素替代治疗、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运动管理和定期并发症筛查五项核心原则。该疾病因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维持血糖稳定。
1、胰岛素替代治疗
患者须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常用药物包括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等。治疗方案需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通过长效胰岛素维持基础血糖,短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波动。治疗期间需警惕低血糖反应,随身携带葡萄糖片应急。
2、血糖监测
每日需进行4-7次指尖血糖检测,使用血糖仪监测空腹、餐前及睡前血糖。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辅助发现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检测1次,目标值控制在7%以下。血糖日志记录有助于医生调整胰岛素剂量。
3、饮食控制
采用碳水化合物计数法规划饮食,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每公斤体重1-1.5克。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杂粮,避免浓缩糖分摄入。定时定量进餐,餐前胰岛素注射需与进食时间严格匹配。合并肾病时需限制蛋白质至每公斤体重0.8克。
4、运动管理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前检测血糖,低于5.6mmol/L需补充碳水化合物。避免胰岛素注射部位肌肉群剧烈运动,防止加速吸收引发低血糖。高强度运动后需监测迟发性低血糖风险。
5、并发症筛查
每年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和神经病变评估。足部每日自查,预防糖尿病足溃疡。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低于2.6mmol/L。接种肺炎球菌和流感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患者需建立包含内分泌科医生、营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的多学科管理团队。随身携带糖尿病识别卡,定期参加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课程。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家属应学习低血糖急救措施,共同参与疾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