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炎、糖尿病血管病变、高血压血管损伤等原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病因,与脂质沉积、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相关。
1、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因素导致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内壁,形成粥样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可阻塞下肢动脉血流,引发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治疗需控制血脂,常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稳定斑块,严重时需行球囊扩张术。
2、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状态或心房颤动可能导致血栓脱落,栓塞下肢动脉。急性发作时表现为突发下肢剧痛、苍白、无脉,需紧急取栓治疗。慢性血栓可服用利伐沙班片、阿哌沙班片等抗凝药物预防复发。
3、血管炎
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破坏血管壁结构,导致管腔狭窄。患者常伴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需使用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抑制免疫反应,结合血管旁路手术改善血供。
4、糖尿病血管病变
长期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典型表现为足部溃疡难愈合,需严格控糖并使用硫辛酸胶囊、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改善微循环,合并感染时需联用抗生素。
5、高血压血管损伤
持续高压血流冲击动脉内膜,造成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患者多伴头晕、心悸,需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避免血管进一步硬化。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需戒烟限酒,每日进行30分钟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饮食上减少动物内脏摄入,增加深海鱼类和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出现下肢发凉、麻木等症状时及时就医评估血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