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隙感染和腰椎结核可通过病史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区分。椎间隙感染多由细菌感染引起,腰椎结核则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相关。
1、病史特点
椎间隙感染患者常有近期手术史、外伤史或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史,起病较急。腰椎结核患者多有结核病史或结核病接触史,起病隐匿,病程较长。
2、临床表现
椎间隙感染患者多表现为剧烈腰痛伴发热,疼痛在活动时加重,休息不缓解。腰椎结核患者腰痛较轻但持续存在,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后凸畸形。
3、影像学检查
椎间隙感染早期X线可无异常,后期可见椎间隙变窄、终板破坏。CT显示椎体边缘不规则破坏。腰椎结核X线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破坏,典型表现为椎体前缘破坏,可形成冷脓肿,CT可显示死骨形成。
4、实验室检查
椎间隙感染患者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和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腰椎结核患者血常规可正常,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或T-SPOT.TB检测阳性。
5、病理检查
椎间隙感染病理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脓性分泌物。腰椎结核病理检查可见干酪样坏死、朗格汉斯巨细胞和结核结节,抗酸染色可发现结核分枝杆菌。
对于疑似椎间隙感染或腰椎结核的患者,建议尽早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姿势,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加强营养支持。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椎间隙感染需足量抗生素治疗,腰椎结核需规范抗结核治疗,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