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观点主要有肝肾不足、气血瘀滞、寒湿侵袭、外伤劳损、脾虚湿盛等因素。腰椎间盘突出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腰痛”“痹症”范畴,与脏腑功能失调及外邪侵袭密切相关。
1、肝肾不足
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会导致筋骨失养,椎间盘退变加速。长期熬夜、房劳过度或年老体弱可能耗伤肝肾精血,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调理需滋肾填精、强筋壮骨,可选用杜仲、桑寄生等药材配伍,配合艾灸肾俞、命门等穴位。避免久坐久站,适度练习八段锦以固护肝肾。
2、气血瘀滞
气滞血瘀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病机,多因久坐少动或跌扑损伤导致局部经络阻塞。症状常见刺痛固定、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治疗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中药可用当归、川芎、桃仁等,配合针灸环跳、委中等穴位。日常可热敷疼痛部位,练习太极拳促进气血运行。
3、寒湿侵袭
长期涉水淋雨或居住潮湿环境易使寒湿邪气滞留腰府,导致经脉凝滞、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遇冷加重、腰部沉重。中医采用温经散寒法,可用独活、威灵仙等药材,辅以拔罐祛除湿邪。注意腰部保暖,阴雨天佩戴护腰,饮食忌生冷。
4、外伤劳损
急性扭伤或长期负重劳动会造成筋骨损伤,气机逆乱,进而引发椎间盘突出。症状多见突发剧痛、转侧困难。初期宜冷敷止血,后期用续断、骨碎补等续筋接骨,配合推拿松解粘连。康复期避免提重物,睡眠选择硬板床减轻椎间盘压力。
5、脾虚湿盛
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湿浊下注腰部可加重椎间盘负荷。常见体倦乏力、大便溏薄。治疗需健脾化湿,常用白术、茯苓等药材,辅以足三里穴位艾灸。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适当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湿食材。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需注重劳逸结合,避免单一体位持续超过1小时,建议每30分钟起身活动。睡姿保持脊柱自然曲度,选择中等硬度床垫。适度进行小燕飞、五点支撑等腰背肌锻炼,增强脊柱稳定性。秋冬季节注意腰部防寒,可佩戴棉质护腰。若出现下肢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排除马尾神经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