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源性疼痛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诊断性治疗等方法诊断。脊柱源性疼痛通常由椎间盘突出、脊柱退行性变、脊柱感染、脊柱肿瘤、脊柱外伤等原因引起。
1、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脊柱源性疼痛的基础方法,医生通过触诊、叩诊、活动度检查等方式评估疼痛部位和范围。触诊可发现局部压痛点和肌肉痉挛,叩诊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椎体病变,活动度检查能够评估脊柱功能受限程度。体格检查还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如肌力测试、感觉测试和反射检查,以判断是否伴随神经根受压。
2、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方法,能够直观显示脊柱结构异常。X线可观察脊柱排列和骨质改变,CT对骨性结构显示清晰,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神经根和脊髓情况。动态位X线检查有助于发现脊柱不稳,造影检查可明确神经受压部位。影像学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感染性、免疫性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脊柱疼痛。血常规可发现感染征象,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炎症活动,类风湿因子和HLA-B27检测有助于诊断强直性脊柱炎。肿瘤标志物检查可辅助诊断脊柱转移瘤,尿酸检测有助于鉴别痛风性脊柱炎。必要时可进行脑脊液检查排除脊髓病变。
4、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能够评估神经根和周围神经功能状态。肌电图可发现神经源性损害,判断受损神经根节段,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有助于鉴别周围神经病变。体感诱发电位可评估脊髓传导功能,运动诱发电位能检测锥体束损害。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神经根性疼痛的诊断和定位有重要价值。
5、诊断性治疗
诊断性治疗是通过治疗反应来辅助诊断的方法,如神经阻滞试验可明确疼痛来源。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能确定责任神经根,小关节阻滞可诊断小关节源性疼痛,椎间盘造影诱发试验有助于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诊断。诊断性治疗阳性结果具有确诊价值,但需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可能。诊断性治疗应在严格无菌条件下由专业医师操作。
脊柱源性疼痛患者应注意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进行腰背肌锻炼增强脊柱稳定性。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疼痛缓解后可逐步恢复日常活动。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控制体重减轻脊柱负荷。睡眠时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必要时可使用腰围临时支撑。如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复查,排除严重脊柱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