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腰椎引起的骨关节疾病,属于脊柱结核的一种,可通过抗结核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腰椎结核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腰痛、活动受限、低热等症状。
1、抗结核药物治疗
早期腰椎结核需规范使用抗结核药物,常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联合用药。异烟肼片能抑制结核菌细胞壁合成,利福平胶囊可阻断细菌RNA转录,吡嗪酰胺片对酸性环境中的结核菌有杀灭作用。药物治疗需持续6-12个月,期间须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若出现椎体严重破坏或神经压迫,需结合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当腰椎结核导致椎体塌陷、脊髓受压或寒性脓肿时,需行病灶清除术联合植骨融合术。手术可解除神经压迫并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仍需继续抗结核治疗。微创椎间孔镜技术适用于早期局限性病灶,开放手术多用于严重脊柱畸形病例。
3、支具固定
急性期需佩戴定制腰围或胸腰骶支具4-6个月,限制脊柱活动以避免病理性骨折。支具应每日佩戴20小时以上,卧床时可暂时解除。随着病灶愈合逐步减少佩戴时间,过渡到腰背肌功能锻炼阶段。
4、营养支持
患者需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超过每公斤体重1.5克,优先选择鱼肉、鸡蛋、豆制品等。补充维生素D钙片促进骨质修复,贫血者需增加动物肝脏、红肉等富含铁元素食物。结核病导致的高消耗状态需增加总热量摄入至每日2500-3000千卡。
5、康复锻炼
炎症控制后开始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过渡到桥式运动、平板支撑等核心稳定性练习。避免弯腰搬重物等动作,游泳和骑自行车是推荐的低冲击有氧运动。康复期每3个月复查脊柱X线片评估愈合情况。
腰椎结核患者需保持居室通风干燥,每日紫外线消毒30分钟。密切接触者应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治疗期间出现视力模糊、关节痛等药物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完成全程治疗后仍需每年复查,警惕复发可能。日常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以维持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