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可能会得乳腺癌,但概率较低。乳腺癌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年轻患者通常与遗传因素、激素异常或特定疾病相关。
年轻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虽低,但存在明确高危因素时需警惕。携带BRCA1/2基因突变者终生患病风险可达70%,这类人群可能在30岁前发病。长期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替代治疗可能干扰内分泌平衡,增加乳腺组织异常增生风险。胸部接受过量电离辐射如多次CT检查,会直接损伤乳腺细胞DNA。某些罕见病如李-佛美尼综合征患者因TP53基因缺陷,儿童期即可发生多种恶性肿瘤。乳腺密度高的女性在钼靶检查中易漏诊,需结合超声动态监测。
年轻乳腺癌患者往往表现为无痛性单侧乳房肿块,肿块质地硬且边界不清。部分患者出现乳头血性溢液或酒窝征皮肤凹陷。炎性乳腺癌进展迅速,乳房皮肤呈橘皮样改变伴红肿热痛。约15%患者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触及质硬肿大淋巴结。妊娠哺乳期乳腺癌因生理性乳房胀大容易延误诊断,需通过穿刺活检确诊。
建议每月月经结束后进行乳房自检,采用指腹螺旋式触诊全乳及腋窝。20岁起每1-3年进行临床乳腺检查,高危人群需提前开始筛查。减少高脂高糖饮食,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避免熬夜和情绪压力,保持规律作息。发现乳房异常变化应立即就诊乳腺外科,通过超声、钼靶或核磁共振进一步评估。确诊后应根据分子分型选择保乳手术或全乳切除,配合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