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肌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药物或毒素刺激、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发热、乏力、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小儿心肌炎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机械循环支持、心脏移植等方式治疗。
1、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是小儿心肌炎的常见原因。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细胞或触发免疫反应导致心肌损伤。患儿可能出现发热、咳嗽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心悸、气促。治疗需卧床休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干扰素α2b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辅以辅酶Q10胶囊营养心肌。
2、细菌感染
白喉杆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可通过毒素或直接侵袭引发心肌炎。患儿常见咽喉肿痛、高热后出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需静脉注射青霉素钠注射液控制感染,重症可使用人免疫球蛋白提升免疫力,同时监测心电图变化。
3、自身免疫反应
风湿热、川崎病等疾病可诱发自身抗体攻击心肌组织。表现为关节肿痛、皮疹后出现心功能不全。治疗需口服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抗炎,严重者需血浆置换清除抗体。
4、药物或毒素刺激
某些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重金属中毒可能损伤心肌细胞。患儿有明确接触史后出现心律失常、心肌酶升高。应立即停用致病因素,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解毒,维生素C注射液抗氧化保护心肌。
5、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存在编码心肌蛋白的基因突变,如肌球蛋白重链基因变异导致家族性心肌炎。多在运动后突发心力衰竭,需基因检测确诊。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为主,限制剧烈活动。
家长需保持患儿绝对卧床休息,提供低盐高蛋白饮食如鱼肉泥、蒸蛋羹,每日记录尿量和体重变化。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3-6个月,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和口唇颜色,出现气促发绀立即就医。保持居室通风,避免交叉感染,接种流感疫苗等预防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