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肝癌是指癌细胞广泛浸润整个肝脏组织的一种原发性肝癌,属于晚期肝癌的病理类型。
1、病理特征
弥漫性肝癌的癌细胞呈多灶性分布,与正常肝组织界限不清,影像学检查可见肝脏弥漫性肿大伴不均匀密度改变。病理切片显示肝小叶结构破坏,癌细胞沿肝窦浸润性生长,常伴有门静脉癌栓形成。这种生长模式导致手术切除困难,预后较差。
2、临床表现
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右上腹持续性胀痛、进行性黄疸、腹水及恶病质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甲胎蛋白显著升高,肝功能指标异常,凝血功能受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3、病因机制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主要诱因,长期酗酒、黄曲霉毒素暴露、代谢综合征等也是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导致肝细胞反复损伤修复,基因突变累积,终诱发癌细胞广泛增殖。部分病例与遗传性血色病、Wilson病等代谢性肝病相关。
4、诊断方法
增强CT或MRI检查可见肝脏弥漫性低密度影伴强化异常,门静脉常显示充盈缺损。超声造影能显示肿瘤的血流特征。肝穿刺活检是确诊依据,但需注意出血风险。PET-CT有助于评估全身转移情况,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病情监测有辅助价值。
5、治疗策略
由于病灶弥漫分布,手术切除机会较少。治疗方案多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如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可控制局部病灶,放疗对缓解疼痛有效。肝移植需严格评估适应证,终末期患者以姑息治疗为主。
弥漫性肝癌患者应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等。避免腌制、霉变食物,严格禁酒。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出现腹水时需限制活动。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出现意识改变或呕血需立即就医。心理支持对改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建议家属参与全程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