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血压、药物治疗、免疫抑制治疗、透析或肾移植等方式治疗。慢性肾炎通常由免疫异常、感染、遗传、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
1、调整饮食
慢性肾炎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3-5克以内,避免加重水肿和高血压。适量减少优质蛋白摄入,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等生物价高的蛋白来源,减轻肾脏负担。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以防尿酸升高。同时保证足够热量摄入,防止营养不良。
2、控制血压
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可遵医嘱使用缬沙坦胶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变化,避免剧烈波动。限制饮酒、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血压稳定。合并糖尿病者需同步控制血糖,血糖目标值为空腹4.4-7.0毫摩尔/升。
3、药物治疗
针对蛋白尿可使用黄葵胶囊、百令胶囊等中成药辅助治疗。合并感染时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颗粒。水肿明显者可短期服用呋塞米片利尿,但需注意电解质监测。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注射液、非甾体抗炎药。
4、免疫抑制治疗
病理类型为IgA肾病或膜性肾病时,可能需采用醋酸泼尼松片联合环磷酰胺片进行免疫调节。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预防感染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对雷公藤多苷片等中药免疫抑制剂反应良好,但需监测生殖系统毒性。
5、肾脏替代治疗
进入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考虑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每周2-3次维持机体代谢平衡。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评估肾移植可行性,移植后需长期服用他克莫司胶囊等抗排异药物。透析期间需严格限制水分摄入,每日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5%。
慢性肾炎患者应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和肾脏超声,建议每3-6个月随访一次。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避免剧烈活动。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出现尿量明显减少、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日常可记录血压、尿量变化,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