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以部分肾小球节段性病变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可能由遗传因素、免疫异常、感染、药物损伤或代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或高血压等症状。可通过尿常规检查、血液检查、肾活检等方式确诊,治疗方式主要有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免疫抑制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和定期随访监测等。
1、控制血压
高血压会加速肾小球损伤,控制血压是治疗的关键环节。常用降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片、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钾片等,这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还能减少蛋白尿。患者需每日监测血压,避免高盐饮食,保持规律作息。血压控制目标通常为130/8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糖尿病或大量蛋白尿者需更严格。
2、减少蛋白尿
蛋白尿既是疾病表现也是进展因素。除上述降压药外,可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片,或采用低蛋白饮食配合复方α-酮酸片。大量蛋白尿患者可能需要短期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缓解水肿。需定期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蛋白持续超过1克/天提示预后不良,需加强干预。
3、免疫抑制治疗
对于激素敏感型或快速进展型患者,需采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常用方案包括环磷酰胺片、他克莫司胶囊或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疗程通常需要6-12个月。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白细胞计数、肝功能及药物浓度,警惕感染、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部分遗传性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较差。
4、对症支持治疗
针对水肿可使用托拉塞米片等利尿剂,严重低蛋白血症需输注人血白蛋白。高脂血症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贫血者补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同时须纠正电解质紊乱,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保持出入量平衡。所有药物均需在肾内科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
5、定期随访监测
患者需每1-3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和血压,每半年进行肾脏超声检查。病情稳定者可逐渐延长随访间隔,但需终身监测。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预防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保持适度运动。出现尿量骤减、水肿加重或血肌酐快速上升时需立即就医。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5克,蛋白质以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规律作息。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监测血糖血压。建议学习记录每日尿量、体重变化和用药情况,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