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通过乙肝两对半检测、肝功能检查、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肝脏超声检查、肝组织活检等方式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乙肝通常由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传播等途径感染。
1、乙肝两对半检测
乙肝两对半检测是筛查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方法,通过抽血检查五项血清标志物,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超过六个月,提示慢性乙肝感染。该检测无须空腹,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后采血。部分人群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属于正常免疫反应。
2、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通过分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评估肝脏损伤程度。急性乙肝感染期常见转氨酶显著升高,慢性乙肝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轻度异常。检查前需空腹8-12小时,避免饮酒和油腻饮食。肝功能异常需结合其他检测综合判断,不能单独作为乙肝诊断依据。
3、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
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能直接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检测结果超过2000IU/ml时具有临床意义。该检测用于评估抗病毒治疗指征和监测,需在专业机构使用PCR技术完成。高病毒载量患者传染性较强,建议其家庭成员进行筛查。
4、肝脏超声检查
肝脏超声可发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乙肝继发病变,典型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粗、门静脉增宽。该检查无辐射且价格适中,适合作为长期随访手段。早期乙肝患者超声可能无异常,需结合血液检查判断。
5、肝组织活检
肝组织活检通过穿刺获取肝组织样本,能准确评估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该检查适用于转氨酶持续异常但其他检查结果不明确的情况。由于属于有创操作,通常不作为常规筛查手段。
日常需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性行为应使用套。建议乙肝病毒携带者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和甲胎蛋白,40岁以上患者增加肝脏超声检查。接种乙肝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全程接种后抗体阳性率可达95%以上。出现食欲减退、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慢性乙肝患者须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