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全子宫切除术可能对盆底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具体影响程度因人而异。手术可能通过改变盆腔解剖结构、影响神经支配或减弱韧带支撑作用等因素导致盆底功能障碍,主要风险包括盆底肌力下降、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
次全子宫切除术保留了宫颈,相较于全子宫切除术对盆底支撑结构的破坏较小。术后早期可能出现暂时性盆底肌力减弱,表现为轻度尿失禁或下坠感,多数患者通过盆底肌训练可在3-6个月内恢复。手术中若损伤主韧带或宫骶韧带可能影响盆底深层肌肉的神经支配,导致长期控尿能力下降。盆腔解剖结构改变可能使膀胱尿道角度发生变化,增加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概率。术后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加速盆底结缔组织退化,需关注远期盆腔器官脱垂风险。
少数患者可能因术中神经损伤导致持续性盆底功能障碍,需进行电生理评估和康复治疗。合并阴道分娩史、慢性咳嗽或便秘等腹压增高因素的患者盆底代偿能力较差,术后症状可能更显著。先天性结缔组织松弛症患者术后发生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明显增高。盆腔广泛粘连分离手术可能造成盆底支持结构广泛损伤,需预防性进行盆底重建。
建议术后6周开始规律进行凯格尔运动,每天3组每组15次收缩,持续6个月以上可有效增强盆底肌力。避免提重物、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出现持续尿失禁或下体坠胀感应及时就诊评估,必要时采用盆底电刺激或生物反馈治疗。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盆底功能,长期随访中需关注盆腔器官位置变化。饮食中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有助于盆底结缔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