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通常由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淋巴回流障碍、醛固酮增多及肾功能异常等因素引起。肝硬化腹水主要表现为腹部膨隆、下肢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结合肝功能检查、腹部超声等明确诊断。
1、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血管内液体渗入腹腔形成腹水。患者可能出现脾肿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症状。治疗需限制钠盐摄入,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利尿剂,严重者需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2、低蛋白血症
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水分外渗。患者常伴有全身浮肿、营养不良等表现。需补充人血白蛋白注射液,配合口服复方氨基酸胶囊,同时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清等。
3、淋巴回流障碍
肝窦压力增高使肝淋巴液生成增多,超过胸导管回流能力时导致淋巴液漏入腹腔。患者可能出现乳糜性腹水,需卧床休息减少淋巴液生成,必要时行腹腔穿刺引流。
4、醛固酮增多
肝硬化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醛固酮分泌增加引起水钠潴留。表现为尿量减少、电解质紊乱,需使用螺内酯片拮抗醛固酮,限制每日饮水量在1000毫升以内。
5、肾功能异常
肝肾综合征时肾血管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加重水钠排泄障碍。患者可出现少尿、血肌酐升高,需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肝硬化腹水患者应每日监测体重变化,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2克。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避免进食坚硬粗糙食物以防消化道出血。保持半卧位休息有助于减轻呼吸困难,如出现发热、腹痛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定期复查肝功能、电解质及腹部超声,根据病情调整利尿剂用量,禁止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加重肾损伤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