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两大类,临床分期依据国际标准分为六期(Ⅰ-Ⅵ期),主要依据眼底出血、微血管瘤、硬性渗出、棉绒斑、新生血管等病变特征划分。
一、非增殖期
非增殖期包含Ⅰ-Ⅲ期,Ⅰ期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伴小出血点,眼底可见针尖样红点。Ⅱ期出现硬性渗出合并视网膜出血,黄斑区可能出现黄色脂质沉积。Ⅲ期特征为棉绒斑与静脉串珠样改变,视网膜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纤维层梗死,此时视力下降明显。
二、增殖前期
增殖前期即Ⅳ期,可见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包括迂曲扩张的血管、无灌注区形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毛细血管广泛闭塞,此期是激光治疗的关键时间窗。
三、增殖期
增殖期包含Ⅴ-Ⅵ期,Ⅴ期出现新生血管增生,可突破内界膜长入玻璃体腔。Ⅵ期因纤维血管增殖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伴随玻璃体积血,需紧急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四、黄斑病变分型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可发生于任何分期,分为局灶型、弥漫型和缺血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视网膜增厚,硬性渗出环可呈星芒状排列,缺血型可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五、特殊临床表现
急性代谢异常时可出现暂时性屈光改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进展风险显著增高。青少年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快速进展的增殖性病变。
糖尿病患者需每3-6个月进行散瞳眼底检查,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在目标范围。非增殖期可遵医嘱使用羟苯磺酸钙胶囊改善微循环,增殖期需接受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或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日常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及屏气动作,补充富含叶黄素、玉米黄质的深色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