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与病原体感染、理化因素刺激、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肺炎可能由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能因吸入异物、放射线损伤、过敏反应等非感染因素导致。
1、细菌感染
细菌性肺炎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这些细菌通过呼吸道侵入肺泡,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肺泡腔内渗出液增多。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咳黄痰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治疗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等。
2、病毒感染
病毒性肺炎多由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病毒损伤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破坏局部防御屏障,可能继发细菌感染。临床表现以干咳、肌肉酸痛为主,胸部CT可见磨玻璃样改变。治疗以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胶囊、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为主,重症需配合氧疗。
3、真菌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肺念珠菌病、肺曲霉病等真菌性肺炎。真菌孢子经空气传播定植于肺部,形成肉芽肿性病变。患者多有长期抗生素使用史或基础疾病,表现为持续低热、咯血。确诊需通过肺泡灌洗液培养,治疗选用氟康唑胶囊、伏立康唑片等抗真菌药物。
4、非感染因素
吸入性肺炎常见于误吸胃内容物或有害气体,化学性刺激引发急性肺损伤。放射性肺炎多见于胸部肿瘤放疗后,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间质水肿。过敏性肺炎因吸入有机粉尘诱发Ⅲ型超敏反应,病理可见淋巴细胞性肺泡炎。这类肺炎需消除诱因并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5、发病机制
肺炎的核心发病机制是病原体突破呼吸道防御系统后,激活肺泡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炎症介质。这些细胞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至感染部位,通过释放蛋白酶和活性氧杀灭病原体,但过度炎症反应可能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同时,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浆蛋白渗出,形成肺泡内透明膜影响气体交换。
预防肺炎需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吸烟者应尽早戒烟。建议65岁以上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出现持续发热伴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有助于恢复。康复期可进行呼吸操训练改善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