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不一定都会出现轻微纤维化,肝脏纤维化程度与乙肝病毒感染持续时间、病毒复制活跃度以及个体免疫状态等因素相关。部分患者可能长期保持肝脏结构正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纤维化甚至进展为肝硬化。
乙肝病毒感染初期,肝脏可能无明显纤维化改变。病毒持续活跃复制会刺激肝星状细胞活化,导致细胞外基质沉积,形成纤维间隔。此时肝脏弹性检测或肝穿病理可能显示门管区轻微纤维增生,但肝小叶结构尚完整。患者往往无特异性症状,部分可能出现乏力或右上腹隐痛。这种情况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及肝脏影像学检查,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
当乙肝病毒长期未被有效控制时,肝脏纤维化程度可能加重。反复肝细胞损伤修复会导致纤维间隔延伸,形成桥接纤维化甚至假小叶。此时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蜘蛛痣或肝掌等表现。需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或增强CT评估纤维化分期,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联合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等抗纤维化药物。对于已出现肝功能失代偿者,需考虑肝移植评估。
乙肝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乙肝两对半、HBV-DNA及肝脏超声,避免饮酒和滥用药物。日常保持优质蛋白饮食,适量进食西蓝花、深海鱼等抗氧化物丰富的食物。出现明显乏力、腹胀或皮肤黄染时应及时至感染科或肝病科就诊,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延缓纤维化进展。